8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刊发《兰州西固区:“田字型”治理织密基层善治网络》,现予以转载。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不用跑多个部门,在综治中心一次性就处理好了。”刚办完劳动仲裁的务工人员毛作鹏拿着调解书,对西固区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赞不绝口。这是该区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后的日常场景。 近年来,西固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协同联动、网格覆盖、智慧赋能、多元化解”的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个角落,用一个个鲜活事例诠释着“掌握民情、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治理成效。 综治中心 变身矛盾化解“终点站”
今年以来,西固区对区乡两级综治中心进行改造,按照“五统一、五规范”标准设置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3个功能区,打造“1厅+N室”服务格局。整合信访接待、矛盾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妇联维权、仲裁公证、心理服务等多类功能,14家单位76名工作人员入驻集中办公,让群众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在中心调解室里,“乡贤五老”张世福正和调解员共同调解一起邻里宅基地纠纷。通过“情理法”融合疏导,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这样的专业调解团队在中心常态化驻点,依托13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137个调解组织和960名法律明白人,90%以上的疑难纠纷得到实质化解。上半年,中心日均接待群众纠纷66人次,处理信访事件153件、司法确认471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矛盾纠纷“集散地”和多元解纷“桥头堡”。
网格力量 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
“张大妈,您反映的楼道灯不亮问题,电工已经修好;李大哥家的下水道堵塞,物业今天下午就会处理。”先锋路街道网格员刘孝红拿着“钉钉”APP,逐户反馈诉求办理情况。这是西固区492个网格日常工作的缩影。
按照“田字型”治理要求,西固区重新调整划分网格,其中城市社区网格317个、农村网格155个、专属网格20个,实现“一格一长、一格多员”全覆盖。推行“网格初诊—社区复诊—街道终诊”三级响应机制,网格员通过数字化平台受理群众留言3.7万件,诉求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处置时效平均缩短0.6天,办结率和响应率均达100%。
今年以来,全区网格员走访巡查12万次,排查化解苗头性矛盾1.3万件,收集社情民意6.5万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服务温暖民心。
智慧赋能 激活治理创新“新引擎”
“叮!中街社区网格员排查到老旧小区安装公司家属院存在安全隐患预警信息,已上报推送至街道。”在西固区“民情地图”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度处理新收到的预警信息。这套整合了“小兰民情”“小兰网格”等四大板块的智慧平台,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 平台全面采集录入基础信息57万条,整合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数据9.6万条,通过“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机制,精准刻画风险态势。杏胡台村一对夫妻因情感纠纷多次报警,系统发出黄色预警后,综治中心立即联合妇联、心理咨询师介入,通过3次疏导化解危机。 在技术防控方面,西固区高标准推进“雪亮工程”,在校园、商圈、老旧小区安装智能监控探头4933个,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59个。金城公园周边监控覆盖率达100%,帮助找到走失儿童事件8件,找回失物事件2件,协助福利路派出所处理出警案件3件。科技赋能让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多元共治 绘就和谐稳定“同心圆”
“感谢调解中心帮我们追回长达3年的欠款!”2名甘肃长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代表将锦旗送到西固区诉调对接中心。这起涉及40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仅用7天就达成和解。
西固区构建“村社初解、乡街攻坚、区级兜底”分级化解机制,83%的矛盾在村社层面化解。针对个人极端案(事)件,构建“诉前辅导+登记流转+限时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解纷链条,调解周期平均缩短1个月,流转率、成功率分别达67%、74%,其中成功调解百万以上标的额案件19起,涉案金额高达9000多万元,有力维护了区域经济秩序稳定。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钢材供应商甘肃卓毅商贸有限公司的1200万元买卖合同纠纷,经综治中心联合法院、工商联多方调解,最终达成还款协议,既维护了企业权益,又保障了项目进度。
“村民说事室”里,大家围坐一起讨论村道硬化方案;“巾帼调解队”走家串户化解家庭矛盾;心理服务中心为116名当事人提供干预,矛盾激化率下降93%。“唠家常、讲道理、讲法律”三步法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300余起,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