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中实现治理——甘肃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网站首页 » 政法要闻

在服务中实现治理——甘肃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责任编辑:薛雅文
发布时间:2022-04-12 阅读次数: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重在提升群众参与度。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信图片_20220412174912.jpg

宁县义警协会在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宁县义警协会供图)

综治中心 让矛盾纠纷化解更“有道”

“维度健身房因经营不善关闭停业,健身房负责人却不退还剩余会费,这一问题希望得到解决。”近日,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街道办事处接到辖区群众投诉,这个投诉线索涉及的健身房会员多达千人。

皋兰路街道办事处随即将线索转交街道综治中心,综治中心迅速协调城关区商务局、文体局,街道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单位,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会员代表、健身房负责人、房东等,共同协商、综合施策。

经过工作人员的多次沟通协调,最终确定了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为会员们找到了可以安置的健身机构,房东也同意减租。这起关系到众多群众切身利益的棘手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群众的点赞。这是皋兰路街道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职能作用、协调多个部门成功化解的又一起矛盾纠纷。

构建全覆盖组织体系、推行全协同运转机制、形成全领域工作合力……近年来,省委政法委着力打造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新格局”,充分发挥综治中心整合治理资源和力量的优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省委政法委先后出台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标准指引,明确各级综治中心职能定位,市级综治中心发挥“统筹抓”作用,县级发挥“集中办”作用,乡级发挥“一体办”作用,村级发挥“综合办”作用,推行综治中心统筹,矛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安指挥中心实体运行,平安甘肃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的“1+5+1”运行模式,构建从兜底受理到办结归档、回访了解全链条闭环流程。让每个矛盾纠纷都有处可诉,每个风险隐患都有方可解,小小的综治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释放出“大能量”。

去年,通过组织开展“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统一受理、分类调处”等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实现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对群众的各种诉求和问题及时掌握、预警、调处,形成了全领域工作合力。

科技赋能 让市域社会治理变“聪明”

小区附近有噪音扰民怎么办?家里无缘无故停水停电怎么办?遇到邻里纠纷怎么办?

在嘉峪关市,有一个让市民拍手称好的民生服务热线——“12345”,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动一动手指拨通热线就能投诉或求助,市民通过“三方通话”功能,可在“12345”热线平台同时与联动单位对话,实现在线沟通、及时办理。目前,嘉峪关市将党政机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纳入“三方通话”对象范围,受理内容涵盖水电暖、建设、规划、环保、卫生、教育、医疗、交通等重要民生事项。

每个投诉和求助快速高效办理的背后,除了工作人员的努力,还得益于强大的科技支撑。嘉峪关市的“12345”热线信息系统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建立起集应急指挥、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平台,更加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绿色通道”,社会治理在科技赋能后变得无处不在。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在实现“信息联通”上破题攻坚,创建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新平台”,为基层社会治理插上“智慧”的翅膀,使市域社会治理变得更“聪明”。

省委政法委建设的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涵盖平安甘肃专项业务、政法基础业务、雪亮工程、政法公众服务、政法大数据跨部门办案平台等应用平台,有效打破了各平安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我省还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法院、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小区等板块,拓宽数字技术应用,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订单式”服务。

微信图片_20220412174925.jpg

嘉峪关市“12345”民生服务热线受理市民诉求。(嘉峪关市委政法委供图)

创新实践 催生治理模式“多点开花”

在庆阳市宁县,有这样一个身着蓝色制服的群体,他们在高考考场外维护秩序、在疫情防控卡口扫码测温、在校园门口疏导交通,成为当地警务人员的好帮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警”。

宁县义警协会作为一个公益社团组织,积极融入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参与“护校安全”、交通违法劝导、安全隐患排查,开展禁毒、反电信诈骗宣传等活动,为提升宁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民间力量。这是全省各地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又一次有效实践。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省各地结合实际,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大胆创新实践,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

——平凉市崆峒区聚焦党建统领,优聘优选村社治安户长、城区楼栋长、综治网格员等群访群众力量,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围绕民生服务需求,为社区居民发放平安崆峒“连心卡”,搭建起服务民生的“连心桥”,激发出街道、社区干部、民警、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敦煌市立足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将信访、人社、民政、公安、税务、住建、交通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集中进驻市民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中心等三个实体化平台,让办事的群众“最多跑一处”,彻底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经过探索实践,搭建起以政协委员、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以及行业领域为支撑的“党建共享家”社区治理平台,采取“四民六议三结合”的民主协商议事工作模式,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事,真正做到“听民意、汇民需、解民忧、应民情”。

兰州的12345民情热线,张掖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模式,酒泉的“三社联动”社区微治理模式,定西的“民事直通车”“三委治村、五会理事”……这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共同趟出了“甘肃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