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黄河两岸,经年奋进,气象一新。
今天的丝路名城——兰州,直面发展目标、民生需求和面临问题,经济已迈入破旧立新、脱胎换骨、对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保安全、护稳定、促和谐,紧抓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从更高标准、更宽领域谋划推进平安兰州建设,织密“平安网”、筑牢“法治墙”、念好“善治经”、奏响“幸福曲”,400余万兰州人民见证着平安建设工作给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安全感更有保障、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打防管控提质增效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
兰州市区各主次干道随处可见徒步巡逻的民警,中小学校路口早、中、晚上下学时段的“护学岗”,街头巷尾佩戴蓝袖标的义警队员和平安志愿者······从防火防盗、安全出行,到社会治安提升,在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兰州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破获刑事案件5757起、同比上升5.7%;
破获毒品犯罪案件74起,缴获毒品海洛因35.8公斤;
破获电诈案件9400起、同比提升2.2倍,在全国率先出现“一降一升”的历史性拐点;
深入推进“护校安园”工作,建立“护学岗”653个,安装监控探头1.2万个;
全面落实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统筹推进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
······
兰州市把治安环境当作“第一环境”,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走出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大道。
2021年,“六网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升级,“7站+11岗+46点”的“圈层查控网络”构建完成,803个智慧安防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积极作用,主城区91个警务网格巡区合理设置,17个街面警务站升级改造。
同时,创新推行“党建+网格”、“一核多元”、“百姓档案”“十户六联”、邻里守望等品牌,完善多元化共治网。建立1250人的应急处突队伍,开展19次应急演练,完善专业化处突维稳网。创新基层群防群治模式,在全市各社区建立民警民兵民宗联勤作战新样式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多方参与、协作配合、共建共治,有效提升了防控能力和水平。
基层基础全面夯实
突出“一事联办”,扎实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年”活动,高标准推进市县乡三级平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和命案风险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运行,积极推广“枫桥式派出所”“巾帼调解队”“村民说事室”等经验做法,排查矛盾纠纷8564件,成功化解8262件,化解率保持在96%以上。
突出“一体指挥”,健全乡镇(街道)政法委员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等基层平安创建,切实把社会治理任务延伸到最基层。突出“一网统管”,按照“五个一”网格架构划分城乡基础网格4324个,核定专兼职网格员10121名,将涉及基层治理的“多条网”纳入“一张网”,构建了“全域覆盖、多网融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扎实开展兰州战“疫”后市域善治大讨论,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三维数字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指挥调度作用,“社工委”机制的聚合牵引作用,“小兰帮办”智治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构建“三中心一体指挥调度、社工委线下联动共治、大平台线上集成服务”整体智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联动、隐患联排、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打造线上直达的供给体系,初步建成“小程+APP+热线+社会治理平台”四位一体的社会智治体系,把社会治理报事权赋予每一位群众,通过“政务服务”、“我要报事”、“我有话说”、“有事好商量”、“矛盾化解”等模块,实现各类风险隐患、群众急难愁盼线上流转、线下处置,累计办理政务便民事项7万余件,处置民生困难、环境卫生、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各类事件3400余件。
打造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聚合作用,健全“一机制+两会议+三团四班+N网格”基层网状治理组织架构,全市427个社区全覆盖组建并运行“社工委”,2249个共建单位党组织和3.2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向社区“双报到”,联勤服务、先锋服务、志愿服务等三大组团和普法宣传、公共服务、综合执法、平安综治等四大专班协同作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3万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0多个。打造协同闭环的运转体系,稳步推进综治中心、三维数字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资源联动、数据融合、并轨运行,形成“社区响应为主→街道联动响应→县区全域响应→市级兜底响应”事件闭环处置流程,实现网格员现场解决一批、社工委联动各方解决一批、逐级研判上报协同解决一批的效果。
春华秋实,平安兰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铿锵有力,正在谱写一曲曲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平安乐章。新的一年,兰州市政法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实施“强省会”行动战略,站在更高的起点,在“守牢一条底线、确保一项创成、实现五个进位”上精准发力,打造一个根基更深、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平安兰州。(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