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奔涌向前,在金城兰州勾勒出“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也孕育了这座城市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治理基因。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商贸枢纽与多民族聚居地,兰州正处于城乡融合提速、产业转型攻坚、社会结构多元的关键阶段。如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社会根基,成为兰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作答的时代课题。
兰州市黄河中立桥、城关黄河大桥、元通桥航拍图。
近年来,兰州市司法局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核心要义,将被誉为“东方之花”的人民调解工作与黄河文化底蕴、金城社会特质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联动调解体系。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2万件,调解成功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其中85%的纠纷在村(社区)一级实现“就地化解”,有效减少诉讼案件增量约1.2万件,不仅彰显了兰州基层治理的实效,更探索出一条西北内陆城市以人民调解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特色路径,为黄河流域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兰州样本”。
构建全域覆盖调解网
以“黄河水系”思维织密治理末梢
司法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哨所”。
兰州市司法局立足“沿黄发展、两岸共生”的城市格局,以规范化、样板化为标准,打造109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25个省级样板化司法所,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实现四级人民调解组织全域覆盖,构建起“干流引领、支流协同、末梢畅通”的人民调解“水系网络”,让矛盾纠纷像黄河水经渠坝疏导般有序化解。
在城关区黄河北岸的恒大绿洲小区,曾因人口密集(常住人口超1.2万人)、诉求多元,物业纠纷年发生率一度达辖区纠纷总量的35%,成为社区治理的“老大难”。如今,社区调解室如同“水文监测站”,实时捕捉业主与物业间的矛盾“涟漪”,第一时间介入、精准化疏导。2025年以来,全市2227件物业纠纷中,92%在网格内成功化解,平均调解时长缩短至3.5天,较2021年下降40%,有效避免了“小矛盾”演变为“大冲突”。
城关区调解一起物业纠纷。
永登县大同镇的田间地头,村调解室则化身“渠坝枢纽”,将土地争议、邻里摩擦等乡村常见矛盾“分流疏导”。“以前争灌溉水源能吵到镇政府,现在调解员带着法律知识到渠边,半小时就能把道理说清,既不伤和气,又不耽误农活。”村民王建国的感慨,道出了基层调解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变化。今年以来,该镇通过村调解室化解土地纠纷96件,涉及耕地面积超800亩,纠纷化解后群众满意度达99%,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稳定根基。
从工业重镇西固区的厂区劳资纠纷(年均化解此类纠纷420余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到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征地补偿矛盾(累计化解征地相关纠纷312件,保障12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四级调解网格沿着黄河两岸的川道、坪台、山地层层铺开,既高效化解了城市扩张中涌现的物业、医患等新型纠纷,也妥善疏导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土地流转、彩礼攀比等传统矛盾,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区县”的扎实成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锻造德法兼修主力军
以“金城匠心”培育调解中坚
人民调解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效能。兰州市司法局以“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为方向,精心培育起一支7912人的调解员队伍,其中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占比达30.2%。这支队伍既有着“金城工匠”般的严谨细致,又饱含黄河儿女的热忱真诚,成为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
兰州国英维权人民调解中心主任王辉带领团队处理过一起长达13年的房屋买卖纠纷,涉及金额超500万元,双方曾多次诉讼未果。调解过程中,团队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标尺”,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又用兰州人“一碗牛肉面的交情”般的真诚,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经过7轮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约30万元,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红古区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智囊团”,由退休法官、工会干部组成,他们始终秉持“工业重镇不能让工人受委屈”的信念。在一次涉及20名矿工的欠薪纠纷中,仅用3天就为矿工们追回工资,纠纷化解效率较传统诉讼流程提升80%,让“工人有尊严、劳动有保障”的承诺落到实处。
安宁区调解一起商事纠纷。
兰州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更让“双语调解”成为调解员的重要技能。在七里河区下西园司法所(服务辖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48%),工作人员曾调解一起民族商户与顾客的消费纠纷:先用普通话宣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法律底线;再用方言土语传递情理温度,“做生意讲诚信,就像黄河水要清澈,这样才能长久”。法理与情理的结合,不仅促成了纠纷和解,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调解在民族地区的人文关怀。2025年,该区通过“双语调解”化解民族相关纠纷68件,当事人满意度达100%,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调解过程中悄然绽放。
创建协同治理大格局
以“筏子精神”凝聚共治合力
新时代的社会治理,绝非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大合唱”。
兰州市司法局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搭建“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众人拾柴”的矛盾化解合力。
永登县调解一起交通事故纠纷。
数据显示,全市691件行政复议案件中,228件在诉前成功化解,32.9%的和解率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2025年通过“三调联动”化解纠纷136件,涉及人数超5000人,生动诠释了源头治理的智慧与成效。
西固区某商业综合体曾爆发群体性保证金纠纷,20多名经营户因近10万元保证金退还问题与运营方僵持不下,涉及就业岗位超300个。关键时刻,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组成的“调解筏子队”迅速介入,像当年黄河筏工“齐心撑篙、共渡险滩”般协同作战:司法所负责解读合同条款,明晰双方责任;派出所维持现场秩序,防止矛盾激化;综治中心联动多方资源,搭建沟通桥梁。最终,经营户顺利追回保证金,项目恢复正常运营,商户月均营业额回升至纠纷前的95%,实现了“保民生、稳就业”的双重目标。
安宁区的医患纠纷调解中,由退休医生、专业律师、信访干部组成的“专家筏子”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既懂医学术语,能精准解读诊疗过程;又精通法律条文,可清晰界定责任边界。2024年,该区通过“专家筏子”化解医患纠纷47件,平均调解时长4天,较传统诉讼周期缩短90%,医疗纠纷引发的治安事件同比下降65%,有效避免了矛盾向医疗秩序外溢,守护了医患和谐的良好环境。
榆中县调解一起务工劳务纠纷。
这种协同治理的智慧,在城乡接合部的矛盾化解中尤为凸显。榆中县某养殖场因污染问题引发周边50余户农户不满,可能影响当地200亩农田灌溉。调解过程中,生态环境专家现场测算“环保账”,明确企业整改标准;农业技术员量身定制“整改方案”,帮助企业达标排放;人民调解员则耐心沟通“补偿理”,保障农户合法权益。最终,企业投入80万元完成环保改造,农户获得每亩1200元的补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恰如黄河既需防洪安澜、又要滋养万物的多元价值平衡,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治理支撑。
培育特色创新模式
以“因地制宜”激活治理活力
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兰州各县区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地域特色和社会需求,探索出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的调解新模式,为“东方之花”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商业贸易领域,城关区拱星墩司法所处理的一起“售后返租”纠纷颇具代表性。兰州某置业公司推出“售后返租”模式,因资金链紧张,300户业主被拖欠租金累计达1400万元,群体性维权风险凸显。司法所创新提出“面积抵扣+分期支付”方案:以住房城乡门核定的商铺增容面积房价抵扣部分租金(平均每户抵扣4.2万元),剩余款项分2年支付并按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补偿利息。经过多轮协商,运营公司与业主达成书面协议,纠纷化解率100%,企业后续招商率提升至85%,既化解了群体性矛盾,又为企业预留了恢复经营的空间,实现了“保企业、护业主”的双赢。
消费纠纷调解中,西固区的案例展现了高效与公正的统一。当地建材市场灯饰个体营销户吴某,与广东省中山市某公司因产品质量、发货时间等问题产生争议,涉及货款86万元,纠纷拖延3个月未解决,影响双方后续500万元合作意向。调解员仔细核查发货单、聊天记录等20余组证据,精准锁定矛盾焦点,通过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中山公司一次性赔付吴某12万元,后续合作得以继续推进,不仅化解了拖延数月的纠纷,更维护了跨区域市场交易秩序。
红古区调解一起家事纠纷。
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则充满“人情味”。甘肃策横律师事务所调解员王丹曾处理一起特殊的解除收养关系纠纷:周敏敏早年收养李芳,后因李芳长期在外地工作,照顾逐渐减少,周敏敏提出解除收养关系。调解团队没有简单依赖法律条文,而是从“亲情”入手,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讲过往养育情、析法律规定、话未来赡养责任。最终,周敏敏撤回解除申请,李芳承诺每月支付赡养费2000元、每季度回家探望1次。此类婚姻家庭纠纷经调解后,关系修复率达82%,再次引发纠纷的比例不足5%,彰显了人民调解在守护家庭和谐中的独特价值。
激活行业专业新动能
以“分类施策”打造兰州样板
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延伸,也是重点领域矛盾化解的关键抓手。兰州市各行业调解组织立足自身职能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调解路径,共同构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兰州图谱”。
七里河区司法局为调解工作室授牌。
城关区:依托黄河风情线沿线小区密集的特点,设立物业专项调解室,创新“阶梯收费+业主监督”方案,破解停车费争议、电梯维修基金使用等常见物业纠纷。2025年,该区物业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4%,业主投诉量同比下降60%,让城市天际线与和谐社区景致交相辉映。
七里河区:针对商贸领域积案多、争议复杂的特点,创新“复核调解法”,层层梳理矛盾脉络。今年以来,成功化解10年以上积案18件,涉及金额超3000万元,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约200万元,坚守商贸城市公平交易的初心。
西固区:立足老工业基地实际,将心理咨询引入厂区调解,在处理企业欠薪、劳资纠纷时,既算“经济账”厘清权益,又解“心理结”疏导情绪。2025年,该区厂区纠纷调解后员工留存率提升25%,企业生产效率较纠纷期间提高18%,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装“稳压器”。
安宁区:发挥高校集中、人才密集的优势,组建医患调解“专家团”,以专业公信力化解医疗纠纷。2025年,该区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6%,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升至92%,让高校周边的法治氛围更加浓厚。
红古区:聚焦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建立24小时欠薪诉求响应机制,像守护黄河堤坝一样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今年以来,该区欠薪纠纷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纠纷化解率达98%,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永登县:结合农业县特点,把调解室设在梯田边、村落里,用农民听得懂的“土话”解读土地承包法。截至目前,该县土地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涉及耕地流转的纠纷同比下降45%,让法治阳光照亮黄土高原的沟壑。
榆中县:紧扣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定位,联合生态环境专家参与环保纠纷调解,在守护兴隆山、马衔山生态安全的同时,保障农民在绿色发展中的收益。2025年,该县环保纠纷调解后企业整改达标率100%,农户因生态保护获得的补贴年均增长15%,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皋兰县:建立“调解+后续程序”衔接机制,对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纠纷,依法引导至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程序,确保群众“只进一次门、只跑一次路”。今年1—9月,该县通过衔接机制处理纠纷113件,群众办事时间平均缩短60%,重复跑腿率下降75%,切实减轻群众诉累。
黄河九曲终入海,调解千案归于和。在兰州,人民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已深深扎根于黄河两岸的沃土:它既有工业城市的严谨规范,又有民族地区的包容温度;既有老城区的历史积淀,又有新城区的创新活力。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兰州将继续深耕人民调解工作,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滋养,让“东方之花”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黄河智慧”,让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永远流淌着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