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亲三心”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兰州市公安局广大民辅警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担当实干的先进典型。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注民生,用真情回应期盼;他们从最困难的群体帮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破解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为民篇章。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家窑村,聆听特警支队驻村民警张富的暖心故事。
张家窑村地处榆中县南部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200米,常住人口110户300余人。初到张家窑,张富既感受到乡村特有的淳朴与亲切,也面临着环境陌生、情况不熟的实际困难。如何真正融入这片土地,与乡亲们“走亲连心”,成为他心头萦绕的首要任务。
为此,他制定了“百日走亲”计划,白天奔走在田间地头,夜晚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一户一户摸情况,一条一条记诉求。他认真倾听群众“冒着热气”的心声、“沾着泥土”的意见,用脚步踏遍全村每个角落,用三本厚厚的笔记承载起沉甸甸的村情民意。正是凭着这份真诚与执着,他一步步叩开了村民的心门,从初来时的“外乡民警”,变成了全村人熟知的“张警官”。
张家窑村长期以来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青年劳动力外流、部分土地闲置等问题。如何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成为张富驻村后的又一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他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提出利用闲置土地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开辟试验田种植经济桃林。
“这干旱山区能种活桃树?张警官,你可别异想天开啊。”面对村民的疑虑,张富没有退缩。他上网查资料、跑农科所请教专家,反复论证种植方案的可行性,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他的积极协调下,特警支队捐赠了150棵桃树苗用于试点种植。
如今,这些桃树苗已抽枝展叶、生机勃勃。当初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也笑逐颜开:“这桃树啊,跟你们特警一样,在咱们村扎下根啦!”在张富的带动下,党员示范户牵头发展起鸵鸟、山鸡养殖和特色蔬菜种植等产业,全村经营性年收入达14万余元,集体经济突破40万元,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张家窑徐徐展开。
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困难,精神层面的“贫瘠”更需用心用情去化解。在张家窑,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成为影响乡村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去年夏天,村民老侯家养殖的鸵鸟踩坏了老张家的玉米地,双方争执不下、情绪激动,矛盾一触即发。张富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引导彼此换位思考。经过多次调解,两家最终握手言和。基层矛盾千头万绪,每一起“小纠纷”都关乎“大民生”。
如何让乡村真正“安”下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张富提供了工作遵循。他充分发挥公安民警的职能优势,通过“庭院会”“板凳会”等形式,把村民聚在一起宣讲政策、普及法律、沟通心灵,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础推进创安创稳,让法治阳光照亮和谐乡村。安定祥和的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张家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张富的辛勤付出,他用热血与汗水生动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与担当。
张富的故事,是广大公安民警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1139工作部署,积极投身“一亲三心”行动实践,让警徽贴近泥土、把藏蓝扎根田垄、将赤诚融入麦浪,使平安与富裕成为“返乡走亲”路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