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逆行的“守护者”
——榆中县检察院干警 王希龙
突来的强降雨,侵袭了马莲滩村的角角落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榆中县检察院干警王希龙作为马莲滩二社包社负责人,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心头,在风雨中逆行、在泥水里穿梭,用行动筑牢了一道守护群众的“安全堤坝”,成了受灾群众眼中最可靠的“主心骨”。 入户摸排“打头阵” 摸清底数护民安 洪水退去的马莲滩阴雨连连,地质灾害隐患重重,王希龙带着包户干警冒雨工作,他心里清楚:入户摸排是抗洪救灾的“第一步”,只有摸准底数,才能让后续过渡、安置更精准。他带着干警们分片包干,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挨家挨户敲开门。有的老人舍不得家里的老物件不愿配合,他就蹲在门口拉家常:“大爷,东西没了咱以后再置,您的安全比啥都金贵!”有的农户住在偏远的山坡旁,手机没信号联系不上,他就绕着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找,直到确认人没事才松口气。连日来,他始终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鞋上的泥结了一层又一层,嗓子也喊得沙哑——但手里的“入户摸排表”却记得清清楚楚:全社35户、120人,其中受灾户21户、91人,每一户的位置、需求都标得明明白白。靠着这份“家底账”,“三户一联”没遗漏,应急转移有顺序,为群众安全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安全回迁“稳兜底” 把心贴近群众暖 洪水退去后,“让群众安全回家”成了最要紧的事。但不少群众心里犯嘀咕:“家里是不是还漏雨?水电通了没?回去住安全不?”王希龙看在眼里,提前带着人挨户检查,帮着清走屋里的淤泥、检查电路水管。回迁那天,他怕老人孩子走不稳,带着干警们当起了“搬运工”——扛行李、背老人、牵小孩,安全地把每个人从临时安置点送回了家中。近九十高龄的沈大妈腿脚不便,王希龙搀着她说:“大妈您别急,我们稳稳走。”到了家门口,沈大妈扶着院墙红了眼:“小王啊,你比自家娃还上心!”整整两天,他守在回迁现场,直到最后一户群众进门、确认水电通畅,才靠着墙歇了歇——那天他没顾上吃一顿热饭,却看着群众在院子里收拾的身影,笑得比谁都踏实。 安置选房“解心结” 沉下身子办实事 动员集中安置户搬迁和选择意向户型时,不少群众犯了难:有的说自己房子没受损不需要搬,有的说自家经济困难,实在无力搬迁。王希龙没急着拍板,他把大家的需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群众到地里他便追到地里边帮忙收菜边做工作,群众往家走他便在路上边拉家常边讲政策。晚上回到家,为了不影响安置选房整体进度,他又挨个打电话,终于,在几天的努力下,所有人都同意了集中安置。 助学帮扶“伸援手” 点亮希望暖人心 救灾时忙得脚不沾地,王希龙却没忘记那些家里有大学生的困难户。他知道,洪水冲坏了庄稼、淹了院子,这些家庭供孩子上学更难了。他没等群众开口,自己跑去找朋友、找关系,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联系爱心组织为每户争取到了爱心资金2000元。送钱那天,张大叔握着他的手直发抖:“小王,我正愁孩子学费呢,你真是救了急!”王希龙看着张大叔家被摧毁的房屋,红着眼说:“钱不多,是份心意,让孩子安心上学,以后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风雨渐歇,家园正慢慢恢复生机。王希龙的身影,还在村里来回穿梭:帮着群众清淤、协调灾后重建、打听帮扶政策……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趟趟入户、一次次坚守、一件件实事,让群众记住了这个风雨里逆行的“守护者”,也让“党员干部”这四个字,在洪灾后的暖阳里,变得格外滚烫、格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