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8·7”山洪灾害,榆中县充分发挥“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优势,有力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高效调度指挥、精准排查矛盾、动态掌握民意、闭环管控重点人员,为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级贯通强调度 快响快处保平安
平时筑基,夯实数据底座以“常”备“战”。在“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录入人口、建筑房屋等信息73.81万条,38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自建房、居民楼、公共建筑应录尽录并实现常态化走访巡查,52个部门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全面使用“小兰民情”“小兰善治”“小兰帮办”子系统,随时随地掌握基层治理静态底数和要情动态,实现“一张地图知晓社情民情、一部手机实施基层治理”。同时,县乡两级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平战结合应急演练”,检验预警发布、队伍集结、抢险排患等环节响应效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灾时联动,激活四级响应效能以“战”验“常”。依托“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以县乡综治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兰网格阵地为调度指挥枢纽和资源整合平台,构建“县级指挥部-乡镇主阵地-村社桥头堡-网格前哨所”善治指挥链,打造定位准确、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递进的“县乡村社”四级联动治理架构。特别是灾时四级调度体系迅速响应,县级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度开展抢险救援,乡镇、村社一线严格落实预警信息叫醒叫应机制,开展转移安置与险情处置,网格前哨实时监测上报险情,协助转移受困群众,确保全县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快速、平稳、有序推进。
灾后强基,深化平台应用以“效”促“稳”。灾后县综治中心立即启动“日研判、日调度、日报告”机制,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聚焦发生山洪灾害的5个乡镇,及时调度收集灾区社情民意、化解涉灾纠纷隐患、服务管理重点群体,及时回应解决了一批群众诉求,有效预警化解了一批涉稳隐患,全力保障了抢险救灾大局,累计调度网格员988人次,收集办理诉求136件,化解矛盾纠纷55件,处置消除公共安全隐患32处,有效维护灾后全县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同时,村社网格员开展“敲门清淤行动”,逐户登记损失并推送临时救助申请,分级分类建立“红黄蓝”受灾台账,每日回访保障基本生活,用心用情服务筑牢民生底线。
多元排查化纠纷 源头治理促和谐
前端全量收集纠纷线索。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八条线汇集法院诉请、信访访情、公安警情、12345民情、网格员上报、小兰帮办登记、上级交办、综治中心受理等各类矛盾纠纷1615件,进一步拓宽排查发现渠道,确保矛盾纠纷全量收集汇聚。实时抓取灾后涉灾赔偿、清淤清障、邻里关系、财产分割等矛盾线索,落实“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房屋损毁赔偿争议等高风险矛盾即时标红,调度调解资源下沉一线,实现100%迅速响应。
灾后强基,深化平台应用以“效”促“稳”。灾后县综治中心立即启动“日研判、日调度、日报告”机制,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聚焦发生山洪灾害的5个乡镇,及时调度收集灾区社情民意、化解涉灾纠纷隐患、服务管理重点群体,及时回应解决了一批群众诉求,有效预警化解了一批涉稳隐患,全力保障了抢险救灾大局,累计调度网格员988人次,收集办理诉求136件,化解矛盾纠纷55件,处置消除公共安全隐患32处,有效维护灾后全县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同时,村社网格员开展“敲门清淤行动”,逐户登记损失并推送临时救助申请,分级分类建立“红黄蓝”受灾台账,每日回访保障基本生活,用心用情服务筑牢民生底线。
多元排查化纠纷 源头治理促和谐
前端全量收集纠纷线索。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八条线汇集法院诉请、信访访情、公安警情、12345民情、网格员上报、小兰帮办登记、上级交办、综治中心受理等各类矛盾纠纷1615件,进一步拓宽排查发现渠道,确保矛盾纠纷全量收集汇聚。实时抓取灾后涉灾赔偿、清淤清障、邻里关系、财产分割等矛盾线索,落实“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房屋损毁赔偿争议等高风险矛盾即时标红,调度调解资源下沉一线,实现100%迅速响应。
诉求办理全程跟踪问效。线上建立“小兰帮办”“前端收集、网上分流、全程跟踪、办结反馈”事件流转模式,群众诉求30分钟内响应联系,在事件办理完成后1个小时内反馈回访,为群众提供“一条求助、全网响应”的暖心服务,确保群众通过小程序平台有处说事、能办成事。线下建立走访巡查、登记上报、研判处置、答复反馈“四步闭环”机制,确保群众社情民意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智能管控防风险 多维联动护稳定
特殊群体平台纳管。将4千余名重点人员和1.6万名关注对象全部录入“民情地图·小兰善治”信息平台纳入管控,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行业部门、属地乡镇帮扶救助和管理责任,形成重点人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动态巡查全域覆盖。坚持“走访常态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一月一次”常态化走访,特别是对5个重点受灾乡镇1900余名特殊重点群体重点关注,加大走访频次,形成“日听声、周见面”动态服务管理机制,确保特殊群体生产生活、健康状况、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切实织密基层平安防护网。
心理干预前置介入。县综治中心联合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社会心理服务力量,会同18个乡镇23名常驻或轮驻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特别是对因灾致贫、失亲家庭等重点人员加大力度,结合干部包联帮扶机制,利用入户走访、帮办实事等机会开展心理服务42018人次,及时疏导情绪,帮助重拾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