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到账4000元!”6月26日,兰州市榆中县综治中心调解室里,王桂生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到账提示,脸上露出笑容。同一时间,某广告公司负责人正将最后几笔欠薪分别转账给3名员工。这是榆中县通过“检察监督+人民调解”联动模式破解农民工追薪难困局的又一成功案例。
今年以来,榆中县融合“五线收集”线索网络、欠薪预警模型、“履约双保险”司法确认等硬核举措,形成从线索发现、联动处置到刑事震慑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目前,通过“检调对接”联动模式已为农民工追回欠薪26万余元,5起支持起诉案件实现“三日速解”,11起欠薪隐患通过数据预警系统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案件里的司法加速度
“干了半年电焊,工资拖了近两年,跑断腿都要不回来。”回忆起自己的追薪之路,李向东愤愤不平。
2023年7月,老李从某建筑公司离职后,6000元工资如同石沉大海,直到今年3月他走进榆中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本想试试看,没想到检察官当天就介入了。”接到求助后榆中县综治中心与县检察院立即启动“检调对接”联动模式,护薪工作室负责人、检察官吴晓燕与中心调解员兵分两路:一路实地核查考勤记录、工资流水,一路向企业负责人释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短短72小时,企业负责人便带着现金来到调解室。拿到工资后,老李特意发了朋友圈:“综治中心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类似这样的“三日速解”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榆中县检察院受理的5起支持起诉案各具温度:刘海光等5人获10376元支持起诉款时正值春耕,牛文生57072元欠薪到账日恰逢孩子开学,苟小霞5710元调解款解了家人医药费之急——这些被标注在工作日志里的“特殊节点”,构成了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多维治理让欠薪无处遁形
据了解,榆中县为构建“预防-处置-震慑”全链条治理体系,让欠薪问题无所遁形,率先从分众普法筑牢维权基础方面入手。检察官深入和平工业园区等20余家企业举办“法治夜校”,发放《务工三明确》小手册,重点标注“明确用工主体、工资标准、维权渠道”三大要点,以案例演示强化工人维权意识。
在数据预警实现智能防控方面,依托欠薪预警模型,联动人社、住建部门实时监控全县用工数据:某建筑企业工资专户连续两个月低于预警线触发橙色警报,某装修公司因用工实名率不足80%被推送黄色预警。今年以来,11起欠薪隐患通过“预警-处置-回访”闭环机制化解,8家违规企业被通报,3家列入失信“黑名单”。
与此同时,榆中县建立“五线收集”机制(窗口受理、信访数据、热线民情、网络留言、部门移送),中端处置推行“1+N”模式(1名检察官牵头,联合劳动监察、法律服务等多方力量)。创新“履约双保险”机制,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拒执者将面临账户冻结、刑事追责等后果。如汉泰云案,从申请支持起诉到薪资到账仅用了1天。
此外,榆中县检察机关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亮出“刑事利剑”:甘草店镇维权案中,检察机关通过“法援检证”机制固定证据支持起诉;张荣、罗龙案中,检察官出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例后,3.2万余元欠薪次日到账。“民事调解+刑事追责”组合拳,推动“护薪工作室”与“检治薪安”窗口成为农民工维权“暖心驿站”。
如今,数据预警系统如“电子眼”24小时监控风险,普法夜校似“播种机”传播理念,刑事追责如“高压线”般震慑不法行为,“检调对接”已升华为社会治理创新样本。(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